探求艺品之“雅”,坚守人格之“正”
根植生活、表现时代,以艺品展现人格,一直以来都是艺术家展现精神品格的重要标准、面对时代风尚的最好回应。
这个暑假,走进港城,赴一场中国画与时代的深度对话!
秦皇岛龙玺美术馆年度展览“雅正气象(第四回):笔墨与时代——2025当代中国画学术邀请展”将于2025年8月24日隆重启幕。本次展览由著名美术评论家、中央美术学院于洋教授担任策展人,在2025年的秦皇岛之夏,邀请马锋辉、王伟平、王珂、刘万鸣、任惠中、张谷旻、祁海峰、范存刚、屈健、岳黔山、贾广健、徐里、徐恒、黄华三(按姓氏笔画排序)等14位中国画名家齐聚港城,以“笔墨与时代”的命题,展现中国画的笔墨气象与写意精神,用笔墨丹青抒写时代气象,呈现当代中国画坛中坚力量的艺术高度与精神品格。
用“写生”的方法进行创作
常所释,写生是直接面对实物、实景、人物等对象进行描绘的作画方式。一般意义的写生是一种锻炼描绘能力的学习方法和手段,目的是为切近现实生活、熟悉描绘对象、搜集绘画素材、提高表现技法、丰富创作经验,一并陶养审美情趣。
笔者在写生活动中感悟到:庸常的对真实对象不做舍取的如实描写,实为“写实”而不是写生,认为有品评意义的“写生”是写生者身临其境的体悟,在惊奇、感染、情动后寻思、捉摸对象的生意和情致,搜取、描绘出对象的本质能量,让生机和生趣活泛在画面中的艺术实践。其中融入了写生者思想和情感的深度观照,可谓凝神于物,以物传神,借以阐发“我之精神和性灵”。因此,写生者可以直接用“写生”的方法进行创作。
写“神态”而非“常态”
“写生”是一种从自然景象到艺术意象,再到艺术形象的发展过程,又是一种使自然物理服从艺术画理(或叫学理),使自然表象向艺术境象升华的过程,并通过自然的神态来表达画家的情态。在此,对象的自然“神态”不是指熟知的、一目了然的“常态”,这“神态”需要写生者去捕捉、提炼、加工。“神态”反映的是写生者的种种情态,也是写生者情感升华的体现。因而,笔者以为“写生”并非客观的记录,它多倾向于主观的意象。“外师造化,中得心源”,世间万物皆意象。“写生”应是人与物二者自然性灵的表象,而不是形象和色相的定格。如若仅仅追求自然形象和色相,往往会显得简单、浅表,或沦为俗工,缺失绘画之意趣。
求“气势”方可“夺人”
“写生”一要映照“气”,二要朗见“势”“气”讲的是意气、气象。六法论首要之法是“气韵生动”,其余五法(骨法用笔、应物象形、随类赋彩、经营位置、传移幕写)都可学而能,唯独“气韵生动”是必在生知,而不可以巧觅得,也就是说不是靠诀窍和时间能得到的。在“写生”中,人物要讲“神气”,山水要讲“灵气”,花鸟要讲“生气”……中国画是意中之画,先人目而会于意,发于意而现于目,因具象而得抽象,因抽象而完其具象,最终形成艺术意象,达至“形神合一”当是“写生”的学理。
“势”讲的是图势、造势。“写生”是对景物的写照、写真、传神,是自然物象、景象在画面上的重构,而不是照搬依旧,因此要讲图势。“图”是图式、构图,当删其繁琐而得其概要,避其平庸而取其别致。“势”乃造势、气势,是画家气度、激情和胆略在画面中的集结、彰显。因此,作品的形成关乎写生者的艺术素养、才情和审美眼光等本质因素。“写生”岂能只在迹象中用功夫?只有把握了“气势”方可“夺人”。
(文/马锋辉)
作品欣赏
马锋辉《云根争湍》 32cm x 48cm 水墨纸本 2025年
马锋辉《阿坝羌寨》 32cm x 48cm 水墨纸本 2025年
马锋辉《牯岑》 32cm x 48cm 水墨纸本 2025年
马锋辉《牯岑松意》 32cm x 48cm 水墨纸本 2025年
马锋辉《青海门源》 32cm x 48cm 水墨纸本 2025年
马锋辉《甘南武都》 70cm x 105cm 水墨纸本 2019年
马锋辉《甘南武都》 70cm x 105cm 水墨纸本 2019年
(来源:龙玺美术馆)
艺术家简介
马锋辉|胸中有丘壑 笔下有真情
马锋辉,1963年生,浙江浦江人。中国美术学院毕业,获硕士、博士学位。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分党组书记、驻会副主席,中国美术学院特聘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西泠印社社员,一级美术师,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。
锦鲤配资-锦鲤配资官网-专业期货配资-配资炒股入门知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