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日两国都推崇书法,也都把“魏晋笔法”视为圭臬。唐代以来,岛国派出了不少使者来华,他们带回了大量的名家真迹,这些文物滋养了很多书家。启功认为,在继承东晋六朝笔法这件事上,日本比我们更纯正,他写诗赞到:“羲献深醇旭素狂,流传遗法入扶桑。不徒古墨珍三笔,小野藤原并擅场。”
以“三笔三迹”为代表的日本书家,不以碑刻、拓本、枣木板为师,而是从墨帖入手,所以能够“实传东晋六朝以来真谛,盖自墨迹熏习,不染刀痕蜡渍也。”空海、藤原行成等名家将晋唐草法与本土书道相融合,既继承了正统用笔,又能独出心裁。到了神户时期,卷菱湖的出现,意味着中日草书彻底融合。
卷菱湖被誉为“岛国草书集大成者”“日本的怀素”,当时上至皇家、贵族、幕府将军,下至商人、富豪,都请他为自己题字,凡是有条件者,都希望拜在他门下,以致于最终卷菱湖的徒弟超过了10000人。
卷菱湖章草、行草、大草、细草皆精,尤其是“细草”,更是再现了失传已久的“二王”笔法。所谓“细草”,指的是笔画连绵细劲,强调笔势衔接、绞转而不求顿挫的一种草书字体,想把他写好,不仅非常考验腕力灵活度,对书写时的一气呵成、情感的自然也都有极高的要求。
卷菱湖的《细草千字文》如今是岛国的“国宝”,一直珍藏于皇宫三之丸尚藏馆。此作全卷纵约28厘米、横超过5米,总计近百行、1000余字,字径大小不一,在3至6厘米之间,洋洋洒洒、纵逸不羁,达到了“随心所欲不逾矩”的境界。
《细草千字文》也影响到了清末以来不少中国书家,如于右任、林散之、沈鹏等。卷菱湖此作以王献之、智永、怀素、空海、藤原佐理、藤原行成等大师笔法为基础,更强调筋力,因此细细欣赏会发现妍美与刚健齐备、瘦硬与婀娜皆有。
书写时先空中取势,再顺锋入纸,笔尖痕迹清晰,落笔后调转中锋行进,偶有侧锋,笔画圆劲潇洒,牵丝引带,连绵不绝。短横粗实,长横首尾重、中间轻,竖画挺劲,撇捺舒展,转折处圆笔为主,如“折钗股”。收笔、出勾凌厉果决、干脆爽利。
结字中宫紧实,四面开张,松紧对比明显,欹侧险绝,各结构间的呼应揖让、高低错了、轻重收放,变化多端。上下字之间笔势虚连,虽字字独立,但没有迟滞之处,章法上也更有活气。
纵观全卷,笔法精到自然,结字丰富多变,气息潇洒妍美,处处妥帖,笔笔炫技,是我们领略晋唐名家草法的绝佳范本。
而今,我们将此作进行了博物馆级的超高清1:1复制,并添加释文一一对应,便于您临摹和欣赏。如果您感兴趣,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!
锦鲤配资-锦鲤配资官网-专业期货配资-配资炒股入门知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